插旗的顺序确实存在战术层面的讲究,合理的顺序能显著提升攻城效率并降低资源损耗。插旗的核心逻辑在于优先控制关键路径节点,同时兼顾防守与进攻的平衡性。根据实战经验,推荐以外围据点—交通枢纽—资源区—核心城池为基本推进顺序,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能有效避免战线过长导致的兵力分散问题。
插旗的第一步需锁定外围据点,这类区域通常守军强度较低但战略价值突出。占领外围据点能为后续部队提供集结地和补给线保障,同时切断敌方增援路径。部分外围据点存在地形加成效果,如山地据点的防守加成或河道据点的移动速度加成,这些特性应纳入插旗顺序的考量范畴。实际操作中建议同步派遣侦察部队探明据点特性,再调整具体插旗顺序。
中期阶段应集中处理交通枢纽类城池,这类目标往往连接多个资源产区与军事要道。控制枢纽城池可实现以点控面的效果,既能压制敌方机动能力,又能为后续资源区占领创造有利条件。需注意兵力分配比例,建议保留30%兵力用于枢纽防御,其余部队继续按计划推进。部分高级枢纽可能配置特殊守军,可采用车轮战策略分批消耗守军实力。
资源区插旗需遵循就近原则,即优先占领与当前控制区接壤的资源点。这种顺序能最大限度缩短补给线,避免因战线扩张导致的资源输送效率下降。对于存在稀有资源的特殊区域,可适当调整插旗顺序但不宜过度偏离主攻方向。资源区占领后应立即部署基础防御工事,通常建议建造时间控制在主力部队推进间隔期内。
最终的核心城池攻坚战应确保完成前三阶段的布局再实施。敌方主力多已被牵制在外围战场,核心区防御相对薄弱。插旗时机建议选择在敌方守军换防时段或国战活动期间,这些时段守军响应速度通常存在延迟。攻城器械的部署位置应与插旗顺序同步规划,确保器械能覆盖最新占领区域。核心城插旗成功后需快速建立多层防御体系,预防敌方反扑。